客服热线
400-662-5598
立夏丨万物至此皆向新,芳草渐茂绿成荫发表时间:2022-05-05 09:00 ![]() 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立夏也。立夏的到来预示着我们即将告别春天,走进夏天。每年阳历的5月5日或5月6日,太阳到达黄经45度,这就是立夏节气。 立夏是四月节,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,也是“三夏”中孟夏开始的时候,立夏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夏季开始。立夏的到来,预示着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季就要来临。立夏时节,气温显著升高,雷雨变多,如果说“春”是生长的季节,夏就是“长”的季节,这个时候自然界的植物开始疯长,农作物也进入生长的旺盛期,农业生产进入大忙季节。 立夏分三候 ![]() 一候蝼蝈鸣 蝼蝈是蟋蟀的亲戚,又叫拉拉蛄,土狗崽,是一种喜欢在田间活动的昆虫。天气越来越热,田里的蝼蝈开始鸣叫,变得聒噪起来。 ![]() 二候蚯蚓出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又疏松的土壤中,靠着皮肤来呼吸。雨后的雨水渗进土壤中,空气稀薄,蚯蚓们就感到呼吸困难了,于是纷纷钻出地面找氧气,“哇,外面的空气好清新啊!” ![]() 三候王瓜生 清明时节多雨,故而彩虹出现。在风光明媚的春季,有了雨水的洗涤,有了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和对粉尘的吸收,美丽的彩虹才可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。 ![]() 立夏后,要记住“三增三减” ![]() ![]() 01. 养心神:增静减怒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,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通应。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,这时的身体代谢也逐渐加快,正所谓“夏气与心气相通”,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,功能最强。 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,导致心火过旺,引发各种疾病。特别是老年人,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,发生心律失常、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![]() 02. 调胃气:增稀减肉 立夏后常因气候燥热而食欲不振,其实这是因为湿热蕴积在内,肠胃缺乏运化动力的反映。 调养胃气,让胃口这个吸收营养的“加油站”动力十足,才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。胃喜潮湿,因此多吃稀食是顺应胃气的重要方法。
![]() 03. 护脾胃:增酸减凉 中医认为,脾为化生之源,是人体的气机枢纽,如果脾气不足,吃进的食物就不能顺利转化为水谷精华,或者已经转化为精华的也不能顺畅运送到身体各个脏腑。 夏季更易发生脾胃不和及脾虚等症状,吃冰冷食物,往往最先损伤的就是脾胃。因此,护养脾气不能过多食用寒凉食品。而应以温补为佳。 此外,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,具有健脾的功效。夏季出汗过多容易损耗津液,常吃一些番茄、山楂、猕猴桃等略带酸味的水果,能够敛汗祛湿,有助于生津解渴、健脾消食。 ![]() 立夏习俗可养生 01. 吃蛋能解心火旺 在民间,有“立夏吃蛋,石头踩烂”的说法,意思是立夏吃蛋,人就会劲头足。 鸡蛋相当于一个“微型营养库”,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。夏天人们由于大量出汗,体力消耗大,容易疲乏,食欲减退,这时吃上一个鸡蛋,可以快速补充体力,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,对安然地度过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。 夏天容易出现心火旺,可以选择吃点鸭蛋来缓解。鸭蛋偏凉性且带点腥味,不但可以去心火,还可补充由于出汗较多所丢失的钠盐,恢复体力。 ![]() 02. 多偿新:不时不食 立夏还有一个传统是要“见三新”,大多数地方的“三新”是指樱桃、青梅与新麦,也泛指新鲜的食物。 初夏天气,气候还容易忽凉忽热,在这个时候,人们对厚重腥腻的荤食容易生出倦意,开始想吃轻盈清凉的素食。 三新多为新鲜蔬果,又根据各地的饮食习惯,各有不同。总之,是在立夏的时候,在时令新鲜的食物上下一番功夫,让肠胃踏踏实实过夏天。 新鲜的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维生素C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,同时也有美白,抗紫外线,防止晒黑的作用。而膳食纤维则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缓解便秘。 ![]() 03. 常喝茶:解热解暑水分足 江西、扬州等地有立夏饮茶的习俗。夏天酷暑炎热,经常喝茶可以让暑气顿消,起到清热解暑、利尿排毒的作用。而且夏季气温高,人体丢失的水分多,常喝茶可以及时补充水分。 不过,茶叶中含有的茶碱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,夏天喝茶消暑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出现“醉茶”的现象,不喝浓茶、不空腹喝茶、不大量喝茶,如果出现“醉茶”,可及时吃点东西,喝点白开水来缓解。 |